(摘自 2017年 相信動物 家訪報告) 2016 年某個暴雨的夏日午後,三組六人步行在社子島彎曲空蕩的柏油路,用生疏的台語搭訕整理菜園的老人、養雞場的老闆、零星作業的工廠員工、喝醉酒的大叔與他的小黑狗⋯⋯。兩個半鐘頭的徒步訪問,內容是鄰近放養犬的飼養數量、公母、結紮狀態;健談點的,順便聊聊附近野犬的出沒狀況。逐項紀錄的調查結果,成為數月後「社子絕育專案區」的基礎數據;而這個訪調模式,也為後來相信動物定期的家戶訪查活動(簡稱「家訪」)畫出輪廓。 為何辦家訪?流浪犬的來源有三種——棄養/走失犬、放養犬、野犬。棄養/走失犬需透過政府落實飼主責任政策改善;野犬可以TNvR 為手段控制數量,這也是相信動物協會一直以來較為專精的部分。至於過渡在這兩者間,可能有固定餵養關係,卻鎮日遊蕩的放養犬,多年來是討論浪犬減量議題時,策略最模糊、定位最為不明的一塊。原因是放養犬與其餵養者的特殊關係,落在一道變化莫測的光譜上,牠們常是不請自來,發現有食物有屋簷,便留下來。而食物與居所供給者,從認為自己是主人,到認定那只是一隻借住的浪犬,都有可能;一隻放養犬也可能與多位餵食者建立關係,有主無主定義曖昧,常是個案,餵養者說了算。因此,在針對放養犬管理的政策制定上,出發點及意見尤為分歧,導致整體浪犬問題也難以好好被解決。 註: Trap、Neuter、vaccination、Return 的縮寫,即捕捉、絕育、施打狂犬病疫苗、回置原處。 相較於野犬,放養犬有穩定食物來源、遮風避雨的住所,繁殖條件更加優渥。此外還有一點與野犬不同——野犬的狗崽多跟著原狗群在原地成長,放養犬的後代,卻常被餵養者隨意分送親朋好友、整窩送進收容所、或跨地域丟棄,成為他地區的浪犬源頭,其擴散性及流動性不容小覷。於是,遍布偏鄉僻鄰及城鄉交界、數量龐大的放養犬,在缺乏有效政策管理下,源源不絕地在街頭補充新生幼犬。相信動物主張:不同來源的浪犬,應採不同對應政策,多管齊下。又,唯有大規模、高比例的絕育行動,讓同一區母犬的絕育比例快速達到80%,方能有效降低浪犬量。我們深諳:要解決流浪犬問題必須攻克放養犬。 協會成立初期,延續多年前線作業模式,公開接案,徵求民眾及餵養人通報,再前往狗點完成絕育任務。而這樣的運作方式在情資蒐集上較零星且被動,接到的業務也仍是以野犬為多。當我們將目光放大到「提升整個行政區的絕育率」時,便迫切需要可全面獲得狗點訊息的辦法!且除了野犬,「主動出擊」將區域內零散且飼主責任不明的放養犬統計及調查出來,是不可省略的工作! 放養犬分布在哪,數量有多少?我們不斷思考,試著劃定絕育專案區,招募志工一起深入做調查,希望能發展一套專門處理放養犬的模式及狗點普查辦法,即前文提及的家戶訪查。試辦幾次後,從2017 年2 月,相信動物開始固定隔週日舉辦一次家訪。過程中也不斷修正作法,從紙本記錄,到利用智慧型手機與免費網路資源,試以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率的事。下面將介紹家訪活動目的、幾個重要的前置作業、技術改良過程、一年來在家訪各區觀察到的風土民情、成果及與公部門的合作關係。 家訪任務:不只「母犬絕育」這個目的近年,民眾動物保護意識逐漸高漲,如此社會氛圍下,立法院歷經多次修動保法、政府部門也常有新計畫、絕育補助案推陳出新。但動保機關長期存在著人力的問題,這些改變及作法,最終常歸因於人力不足而無法落實。例如:動保法於2015 年2 月即公告了一般飼主應為寵物絕育,違者可罰五到二十五萬元。但三年下來,家犬絕育率提高了多少呢? 一步一腳印的家訪,也是個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試辦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個相較於協會其他志工任務(開車、捕犬等),入門門檻相對低的項目,只要有熱切的心及向陌生人攀談的勇氣,就可以參與,也供給想「眼見為憑」台灣流浪動物來源及現況的朋友,一個很好的管道。又,家訪主動走出舒適圈,遇到的宣導對象,常 是網路創意、課程講座、政令短片,都難以觸及的重點族群,更顯出行動價值。因此,我們在活動規劃上拉進大量志工,希望有更多人藉此機會接觸現場,把動保的餅做大,也補足公部門因人力不足,長期無法推廣落實的諸多環節。 家訪首要任務,無疑是地毯式找出未絕育放養母犬,安排絕育事宜,提升計畫的地理覆蓋率,同時還可以達成很多目標,列舉如下: 家訪前置工作- 路線家訪是不是等同逐戶拜訪?真的走遍北北基每條道路嗎?當然不是!既然是要處理放養犬,當然是把放養犬容易出現的地段列為重點。下面分出六類: 註:由於國家公園的主責機關內政部營建署(於雙北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其政策與地方動保機關的流浪動物政策執行有許多衝突與模糊之處,因此除了私人土地之外,國家公園不劃入本會絕育計畫處理範疇。 劃定區域後,依照公里數、住戶密集度、路途遠近分類,將目標行政區拆成不同長度的路線,分配給各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發現利用Google 地圖的衛星空拍圖,很快能夠掌握要訪區域的可能分類狀況,及需要拆解成幾條路線。浪犬源頭其實全在地圖上,跟著地圖找就對了! 家訪前置工作 - 志工招募絕育計畫的執行速度是關鍵。我們推算出若單月僅舉辦2-3 次家訪,又想在一個月內完成一個行政區的調查,每次家訪出動的組數須超過「12 組」。即同一個時間,需有12 名「資深志工」(組長)帶領12 名以上的新進志工,在12 條位於同一行政區的劃定路徑上逐戶訪問。因此,人海戰術、大量志工的投入非常重要。 而新進志工參與幾次任務、熟悉流程後,我們會提供技術教學,讓有興趣的人成為組長,提升家訪速度,也協 助更多志工加入行列。 技術與工具改良 - 手機最重要!如前文所提,「速度」是「高強度絕育」成效關鍵。家訪作為處理放養犬的主要手段,我們不斷思考如何提升效率、革新作法——捨棄大量紙本與手動抄寫,朝全電子化的方向推進,加速彙整過程及提升便利性。 利用人人皆有的智慧型手機將所有工具,如:地圖、紀錄表、相機等匯集於一機,用以執行、記錄、回報、追蹤資訊。偉大的手機幾乎串起整個家訪活動的不同環節,下方列舉幾個重要「技術改良」: 光一天家訪活動收集回來的資料就會超過200 筆。技術提升讓資訊保存及流通性大增,使無法達成的事變成可能。電子化後,我們可便利地整理出:基隆市整區家訪共100 名志工參與、訪到有養狗的戶數1102 戶、未絕育母犬181 隻、軌跡總長653 公里;新北市三峽區共94 名志工參與、訪到有養狗的戶數964 戶、未絕育母犬193 隻、軌跡總長1144 公里。 各區特性與成果與公部門的合作模式地方機關的態度是我們是否啟動家訪行動的先決條件,高強度絕育計畫不能不談與公部門建立合作模式。家訪前,我們會先請地方動保機關提供公文及絕育法規範例,便於在宣導時出示,降低民眾疑慮、提高配合度。若遇到不願犬隻絕育的飼主、甚至未依法申請便私自繁殖的案件,經多次勸導無效後,我們會將現場蒐集到的證據(犬隻疏縱、懷孕、哺乳、生小狗等)及飼主資料彙整,提供給主管機關,安排後續會勘或視情況開勸導單。這是家訪業務中,亟需公權力介入協力處理的部分,官方的合作意願,是許多案件後續能否落實執法、順利收尾的關鍵。台北市在承辦類似案件時手腕較好,會盡量說服飼主配合法令規範,但2017 年前只有一位承辦員,人力相當不足,辦案進度較慢;基隆市防疫所態度及立場堅定,多次會勘在公私雙方配合下順利結案;新北市動保處管轄範圍大,管理不易加上人員流動率高,承辦窗口混亂,相對於台北及基隆市,民眾申訴的壓力使動保處常以免絕育申請取代落實絕育。免絕育申請是目前法規中的但書,不適合施行絕育手術的寵物(年老、患有重症等),由飼主請獸醫開立證明即可申請;原本立意良善,卻成為許多惡質飼主規避法規的漏洞。申請一旦通過便終身有效,但「免絕育」不等於「可繁殖」!由於主管機關稽查能力有限,飼主申請通過後如何管理寵物、後續是否生出更多狗,基本上除非再次受到檢舉,否則無從得知。 結語:擴散能量- 讓家訪作法更容易被複製相信動物的主力全放在母犬絕育,很多人疑問我們為何不絕育公狗?
因為在人力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母犬絕育比公犬絕育優先且有效。 假設一個地區有10 隻公狗及10 隻母狗,捕捉公狗與母狗所花費的時間及 資源相同,又1 隻母狗一年懷2 胎,總共會有20 胎。 ・絕育1 隻公狗後,剩下的9 隻公狗可讓10 隻母狗懷孕,一年會有20 胎。 ・絕育5 隻公狗後,剩下的5 隻公狗仍可讓10 隻母狗懷孕,一年還是20 胎。 ・絕育9 隻公狗後,僅存的1 隻未絕育公狗一樣能讓10 隻母狗懷孕。 ・就算我們盡了最大努力絕育了10 隻公狗,母犬一旦發情,還是可以吸引其他地區公犬前往,甚至是家犬聞香而來,一年還是20 胎⋯⋯。 公狗若不100% 絕育,完全無益於降低繁殖數量。 而絕育1 隻母狗,則會直接減少狗群的生產力。相信動物選擇全力進行母犬絕育,才能使有限人物力發揮最大效益。 調查新北遊蕩犬總數
新北數狗之冠! |
案例一 一張公文解鎖發電廠大門 一位愛媽跟我們通報,基隆的協和發電廠長年有小狗不斷出生。據悉,發電廠內共十五隻狗,平時由員工偷偷餵食並將母狗帶去絕育。但其中有三隻母狗非常警戒怕人,無法接近,因此只能看著她們懷上一胎又一胎,其中更有一隻老母狗在廠內從年輕生到老。 想在發電廠執行任務,我們首當面臨的難關即是外人無法出入廠區!也因廠長不希望我們將狗回置,堅決不讓我們進入,多次溝通還是無法達成共識。只好聯繫基隆防疫所說明情況,所長咻——地發了一個公文,發電 廠緊閉的大門馬上敞開!我們得以入內進行前置! 捕捉前,若沒有能配合的餵食者,協會前線人員會在固定時間前往目標區餵食,稱為「前置」,使待絕育犬隻放下戒心並掌握其行蹤。拿到通關許可後,成員每天進出發電廠,認識了所有警衛⋯⋯。因前置作業完善,我們很快地將該區母犬全數拿下! |
案例二 動保執法硬起來,強力落實家犬絕育 一個艷陽高照的平日午後,基隆市防疫所的捕犬車偕同相信動物成員私車,煞有其事的行駛在七堵的產業道路上,在一戶平房前停下。防疫所獸醫與協會成員走進雜草叢生的前院,一隻未鍊的脹奶母狗不停地朝他們狂吠。 上次來到這個地方,是數週前的基隆家訪,當時協會向住戶提供母犬免費絕育服務時,提到:「現在養狗沒有絕育的話,依法會被罰款5 至25 萬喔。」但飼主從頭到尾沒有正眼看過協會人員,堅持留種,並丟下一句:「這是我家的狗,不用你們管。下次再說,謝謝!」 下次,就是這次了。穿著防疫所背心的獸醫敲了敲緊閉的鐵門,一個阿嬤出來應門。 獸醫:「這些狗狗都是你養的嗎?你養幾隻?一直讓他們生喔?」 阿嬤:「沒有,我都綁起來了,只有一隻母的沒綁。」 獸醫:「那隻母狗沒有絕育,發情了,別的公狗會來找他。我們 是基隆防疫所,這邊還有一個動保團體相信動物,是來協助你們 做絕育的。你養幾隻?」 阿嬤:「一母四公。」 現場一起會勘的協會人員:「不止啦,那邊就三母一公了!」 許多放養犬飼主,除了摸不到自己養的狗,也不清楚公母數量,我們在同戶人家的草叢另一端,又發現三隻未絕育母犬及一公犬,長久鍊著,無乾淨水源及遮風避雨處,隨後也在脹奶母狗的狗舍木板下發現五隻出生不久的幼狗。家犬未絕育及私自繁殖的情況證據確鑿。因防疫所積極介入,最後此戶人家四母犬全數由協會帶回絕育,順利結案。 偏鄉資源少,動保政策常難以觸及,飼養觀念也不如市區完善。體諒個案,協助飼主責任落實才能達成雙贏。 |
(摘自 2017 相信動物 年度報告)
註:由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不支持野犬絕育後回置的做法,這裡所指的台北市需排除其轄區。目前位在北投、士林區內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塊,目前只有個人志工零星在做野犬絕育,整體絕育比例極低。
現況及近年改變
過去十年來,許多餵養志工開始尋求管道為自己餵養的浪犬絕育。而台北市基於人口密度高、又是人物力相對充足的城市,零撲殺上路前,街頭遊蕩母犬的絕育比例,就已遠高於鄰近縣市。2016 年後,我們又陸續針對台北市數個行政區進行絕育專案,全市的絕育計畫目前已趨向完成,各行政區依照執行進度,可分為以下三類:
下圖為近年台北市動保處的統計數字,可看出台北市的流浪犬問題已明顯改善:
2014 年台北市動保處總共捕捉了2,136 隻狗,其中包含847 隻幼犬。
2017 年捕捉了1,157 隻狗,其中包含276 隻幼犬。
上面數字可看出台北市捕犬數量顯著下降,尤其幼犬大幅減少。
2015 年台北市動保處共接獲4925 起民眾通報流浪犬的案件。
2017 年則共接獲2573 件,民怨減少了將近一半。
2014 年台北市動保處總共捕捉了2,136 隻狗,其中包含847 隻幼犬。
2017 年捕捉了1,157 隻狗,其中包含276 隻幼犬。
上面數字可看出台北市捕犬數量顯著下降,尤其幼犬大幅減少。
2015 年台北市動保處共接獲4925 起民眾通報流浪犬的案件。
2017 年則共接獲2573 件,民怨減少了將近一半。
流浪犬問題改善來自於高強度絕育
先分析下圖,為計畫開始前2014 及2015 年的動保處統計資料,由這兩年的犬隻入所量,可發現:北投、士林、內湖、文山區是災情最慘重的區域,兩年合計入所狗皆大於400 隻,與災情次慘的信義、南港、萬華、中山區有一段差距。
由幼犬比例也看出:北投、士林、內湖、文山四區,可謂台北市犬隻繁殖的重災區,兩年合計的入所幼犬比例皆高於40%,代表著該區每十隻被抓進收容所的狗中,至少有四隻是不滿六個月的幼犬。也就是說,若有一個高強度的絕育計畫在此施行,至少有40% 被抓進收容所的狗根本沒有機會生出來。
由幼犬比例也看出:北投、士林、內湖、文山四區,可謂台北市犬隻繁殖的重災區,兩年合計的入所幼犬比例皆高於40%,代表著該區每十隻被抓進收容所的狗中,至少有四隻是不滿六個月的幼犬。也就是說,若有一個高強度的絕育計畫在此施行,至少有40% 被抓進收容所的狗根本沒有機會生出來。
相信動物於2016 年開始在台北市進行高強度絕育計畫,於是:
2017 年犬隻入所量大幅下降。
下圖是台北市2014 至2017 年各行政區犬隻入所的變化圖。北投、士林、內湖、文山大幅度下降。這告訴我們:台北市這幾年能有犬隻入所大幅下降的成果,主要原因是犬隻繁殖重災區的災情透過絕育行動緩減了。
2017 年犬隻入所量大幅下降。
下圖是台北市2014 至2017 年各行政區犬隻入所的變化圖。北投、士林、內湖、文山大幅度下降。這告訴我們:台北市這幾年能有犬隻入所大幅下降的成果,主要原因是犬隻繁殖重災區的災情透過絕育行動緩減了。
2017 年民眾通報浪犬量大幅下降。
下圖是台北市2015 至2017 年各行政區民眾通報流浪犬的變化圖,可看出士林、內湖、文山三區的通報量下降最多,這三區恰好也是我們達成80% 以上母犬絕育專案區。而北投區可能因為尚未達成全區域的高比例絕
育,成效尚無法反映在通報量上。
註:雖入所狗減少可能部分是「零撲殺」政策效應,但通報量不太會受影響。
下圖是台北市2015 至2017 年各行政區民眾通報流浪犬的變化圖,可看出士林、內湖、文山三區的通報量下降最多,這三區恰好也是我們達成80% 以上母犬絕育專案區。而北投區可能因為尚未達成全區域的高比例絕
育,成效尚無法反映在通報量上。
註:雖入所狗減少可能部分是「零撲殺」政策效應,但通報量不太會受影響。
(摘自 2017 相信動物 年度工作報告)
相信動物的犬隻絕育行動目前積極在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進行,目標是讓這些區域的遊蕩母犬絕育比例快速達到80%。除了公開接通報,提供免費捕捉、絕育及接送外,2017 年我們最大的改變是定期舉辦「家戶訪查」活動!一起來看2017 相信動物二年的工作成果吧!
相信動物的犬隻絕育行動目前積極在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進行,目標是讓這些區域的遊蕩母犬絕育比例快速達到80%。除了公開接通報,提供免費捕捉、絕育及接送外,2017 年我們最大的改變是定期舉辦「家戶訪查」活動!一起來看2017 相信動物二年的工作成果吧!
絕育了1964隻動物,阻止了至少30,000 隻動物出生在街頭!
2017 年相信動物共絕育了1912 隻狗、52 隻貓、救援35 隻動物、問題狗處理5 起。若以一隻母畜一年可生兩胎、一胎6 至8隻來計算,這樣的數字代表本協會在去年阻止了近4,000 窩,至少30,000 隻的流浪動物出生在街頭。
註:1912 隻狗中,有1858 隻母犬、54 隻公犬。相較於2016 年絕育953 隻母犬,成長率為195%。
註:1912 隻狗中,有1858 隻母犬、54 隻公犬。相較於2016 年絕育953 隻母犬,成長率為195%。
2017 每月成果/狗
2017 年相信動物共絕育了1912 隻遊蕩犬。
下圖為2017 年每月犬隻捕捉量示意圖,可見協會在抓紮成績上一直在進步。
下圖為2017 年每月犬隻捕捉量示意圖,可見協會在抓紮成績上一直在進步。
北北基桃各區成果
1611 隻母犬回溯調查
相信動物在意每一隻經手的動物,因此我們會追蹤動物們手術後回置的狀況。2017 年我們共絕育了1858 隻母犬,追蹤了其中1611 隻的術後狀況(採樣比例:86.7%)。這1611 隻母狗中,有1565 隻狗(97.1%)術後14 天以上仍在原本的地方健康生活,有46 隻(2.9%)在術後14 天內沒再看到。
這46 隻沒再看到的狗中,有18 隻(1.2%)是在路上偶遇隨機捕捉的狗,或回置後發生明確與手術無關的事件,例如:車禍、被居民移除等,難以追蹤。
剩下28 隻(1.7%)術後14 天內消失的狗,有13 隻(0.8%)是誘捕前有固定看到幾次,但回置一陣子後沒有再見到,無法確定是因出沒行徑改變、搬到新地、手術併發症或其他。另,雖已相當注重隔離程序,仍有7 隻狗(0.4%)懷疑在捕捉絕育過程中與他地區浪犬交叉感染腸炎,放回後發病死亡。最後,有8 隻狗(0.5%)的消逝,無法排除手術併發症。
絕育手術後的留置照護天數,相信動物的標準是1 至3 天,最主要考量是『防疫』。中途站有大量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動物進出,有傳染疾病的風險。留置天數一旦拉長,個體接觸的動物數量及時間都會增加,風險也跟著上升。疾病一旦發生,往往波及數十隻無辜動物,而這是減少留置天數即可
註:因手術併發症造成的術後死亡,通常應在術後14 天內發生。
剩下28 隻(1.7%)術後14 天內消失的狗,有13 隻(0.8%)是誘捕前有固定看到幾次,但回置一陣子後沒有再見到,無法確定是因出沒行徑改變、搬到新地、手術併發症或其他。另,雖已相當注重隔離程序,仍有7 隻狗(0.4%)懷疑在捕捉絕育過程中與他地區浪犬交叉感染腸炎,放回後發病死亡。最後,有8 隻狗(0.5%)的消逝,無法排除手術併發症。
絕育手術後的留置照護天數,相信動物的標準是1 至3 天,最主要考量是『防疫』。中途站有大量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動物進出,有傳染疾病的風險。留置天數一旦拉長,個體接觸的動物數量及時間都會增加,風險也跟著上升。疾病一旦發生,往往波及數十隻無辜動物,而這是減少留置天數即可
註:因手術併發症造成的術後死亡,通常應在術後14 天內發生。
(摘自2017 相信動物 年度報告)
去年,我們討論了流浪動物問題的第一道學問——浪浪的來源有三種。
針對不同來源的浪犬,應採不同政策對應,多管齊下!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問題的關鍵:比例。
去年,我們討論了流浪動物問題的第一道學問——浪浪的來源有三種。
針對不同來源的浪犬,應採不同政策對應,多管齊下!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問題的關鍵:比例。
三種浪犬來源及對應解方圖
棄養走失不是台灣街頭浪浪的主要來源!
第一個關鍵 「來源比例」決定政策!
想要全盤性的解決流浪動物過剩問題,除了掌握「來源及對應政策」,我們必須再進一步了解,街頭浪犬哪一種來源多、哪一種來源少,才知道在什麼地區該提升哪種政策的效能,把有限資源做最妥善的規劃。想找到「在地」做法,必須先分析台灣浪犬的「來源比例」!
當我們問:「流浪動物是怎麼來的?」
「棄養!」總是人們最直接的反應。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分析相信動物2016 至2017 兩年在北北基絕育的2705 隻遊蕩母犬,得到的結論是:野犬47.5%、放養犬33.1%、棄養/走失犬12.8%。(後野犬稱「野」、放養犬稱「放」、棄養/走失犬稱「棄」。)
這三大行政區的浪犬來源比例也稍有不同,如:高度都市化的台北市,「野」的比例高達六成,「放」則是佔總數的四分之一,「棄」大概一成;幅遠遼闊的新北市,城鄉差異大,動保觀念較不普及,「放」及「棄」的比例都比台北市高出許多。
想要全盤性的解決流浪動物過剩問題,除了掌握「來源及對應政策」,我們必須再進一步了解,街頭浪犬哪一種來源多、哪一種來源少,才知道在什麼地區該提升哪種政策的效能,把有限資源做最妥善的規劃。想找到「在地」做法,必須先分析台灣浪犬的「來源比例」!
當我們問:「流浪動物是怎麼來的?」
「棄養!」總是人們最直接的反應。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分析相信動物2016 至2017 兩年在北北基絕育的2705 隻遊蕩母犬,得到的結論是:野犬47.5%、放養犬33.1%、棄養/走失犬12.8%。(後野犬稱「野」、放養犬稱「放」、棄養/走失犬稱「棄」。)
這三大行政區的浪犬來源比例也稍有不同,如:高度都市化的台北市,「野」的比例高達六成,「放」則是佔總數的四分之一,「棄」大概一成;幅遠遼闊的新北市,城鄉差異大,動保觀念較不普及,「放」及「棄」的比例都比台北市高出許多。
再對比「浪犬來源及對應解方圖」我們可知,依台灣現況,有強度的TNvR 及主動出擊的家戶訪查勢在必行。「棄」雖僅佔10-15%,也不能小覷,飼主責任強化也是一門功課。
參考其他國家現況。羅馬尼亞的小鎮奧拉迪亞,當地動保團體FPCC 分析的浪犬來源組成是:放90%,棄及野各5%。於是,FPCC 在鎮上採取「軍事化的」家戶訪查行動,挨家挨戶提供絕育、晶片施打及寵登,成功控制了當地遊蕩犬族群、改善動物的生活。
而像英國、日本,街頭若出現浪犬,棄的機率是100%,因此這類國家的動保運動,重點多放在飼主責任落實。
參考其他國家現況。羅馬尼亞的小鎮奧拉迪亞,當地動保團體FPCC 分析的浪犬來源組成是:放90%,棄及野各5%。於是,FPCC 在鎮上採取「軍事化的」家戶訪查行動,挨家挨戶提供絕育、晶片施打及寵登,成功控制了當地遊蕩犬族群、改善動物的生活。
而像英國、日本,街頭若出現浪犬,棄的機率是100%,因此這類國家的動保運動,重點多放在飼主責任落實。
關於棄養
很多人開始注意流浪動物問題時,最先接觸、選擇付出的場所會是收容所及狗場。曾在這類場域服務的人,可能會覺得收容動物中,棄養及走失的比例比相信動物列舉的高。但,收容所存在的目的之一,本就是提供民眾棄養的管道;又,棄養及走失的動物相對乖,遊蕩在路上也較容易被帶入收容。自然相關場域的員工、志工會感到棄養是造成台灣流浪動物的最主要原因。
當我們要討論流浪動物來源時,以收容動物為分析對象並非適當採樣,應放眼街頭,分析區域『遊蕩動物』組成才能看見問題根源。但收容所的各項統計參數,仍是評估該區流浪動物管理成效的指標。
第二個關鍵 「絕育比例」決定成效!
此比例相信動物最為重視。
2015 年,成員在「國際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及「亞洲動物研討會」上,得到一個重要訊息:現國際間有在執行大型絕育計畫的團體,都是有共識的認為應追求區域母犬絕育比例達80%,才能有效地控制數量。
像斯里蘭卡的首都可倫坡,在2007 至2012 年花了五年時間把浪犬絕育比例提升到80%,族群成長率從原本
18%,變成-9%。狂犬病案例從一年38 件,降到一年2件。可惜後來因資金及人員調度,計畫停擺。2014 年他們重新調查街頭浪犬族群,發現相較於計劃中止的2012年,總數仍是下降的。
另一案例是保加利亞的首都索菲亞,在2008 至2015 年把整個都市的浪犬絕育比例提升至70%,數量便從2007年的11,124 隻,降到2015 年3,844 隻。
「絕育比例」的概念,顛覆了相信動物規劃絕育計畫的思維。以往,我們被動接受餵養人通報,盡全力完成所
有通報點的母犬絕育,計畫的進度以絕育隻數衡量,時而把「去了多遠」也當作戰果;缺乏放眼完整目標區域、估算比例的概念。試想:若某行政區街頭有一百隻遊蕩母犬,花兩年時間,零星絕育其中二十隻,這行動能有效使浪犬數量下降嗎?剩餘未絕育的八十隻母狗,從容地就再生出二十隻未絕育母狗,將成果完全抵消。反之,若在同行政區,集中半年時間,傾力完成八十隻以上的母犬絕育,短時間內讓未絕育母犬降到二十隻以下,再加上流浪犬面對的種種生存威脅,此區的浪犬數量就有很大機會能持續下降。
如醍醐灌頂,我們發現長期的盲點。於是,協會在成立初期,決定退出當時仍不支持絕育計畫的桃園市,劃定範圍,將「提升北北基絕育比例」當作近程目標。接著的難題是「到底有多少狗在目標行政區內?」所以我們參考文獻,規劃「族群調查/數狗」,利用捉放法原理,概算出絕育計畫前,目標區的遊蕩犬數量及初始絕育比例。絕育行動開跑後,再以地毯式勘點的「家戶訪查」為手段,一步一腳印地滲透地圖各角落,調查野犬、揪出放養犬帶回絕育,穩紮穩打提高地理覆蓋率。最後,在每一行政區接近完成時,不忘計算「絕育比例」確認成果。以上是我們了解第二個關鍵比例後,帶來的莫大改變。
很多人開始注意流浪動物問題時,最先接觸、選擇付出的場所會是收容所及狗場。曾在這類場域服務的人,可能會覺得收容動物中,棄養及走失的比例比相信動物列舉的高。但,收容所存在的目的之一,本就是提供民眾棄養的管道;又,棄養及走失的動物相對乖,遊蕩在路上也較容易被帶入收容。自然相關場域的員工、志工會感到棄養是造成台灣流浪動物的最主要原因。
當我們要討論流浪動物來源時,以收容動物為分析對象並非適當採樣,應放眼街頭,分析區域『遊蕩動物』組成才能看見問題根源。但收容所的各項統計參數,仍是評估該區流浪動物管理成效的指標。
第二個關鍵 「絕育比例」決定成效!
此比例相信動物最為重視。
2015 年,成員在「國際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及「亞洲動物研討會」上,得到一個重要訊息:現國際間有在執行大型絕育計畫的團體,都是有共識的認為應追求區域母犬絕育比例達80%,才能有效地控制數量。
像斯里蘭卡的首都可倫坡,在2007 至2012 年花了五年時間把浪犬絕育比例提升到80%,族群成長率從原本
18%,變成-9%。狂犬病案例從一年38 件,降到一年2件。可惜後來因資金及人員調度,計畫停擺。2014 年他們重新調查街頭浪犬族群,發現相較於計劃中止的2012年,總數仍是下降的。
另一案例是保加利亞的首都索菲亞,在2008 至2015 年把整個都市的浪犬絕育比例提升至70%,數量便從2007年的11,124 隻,降到2015 年3,844 隻。
「絕育比例」的概念,顛覆了相信動物規劃絕育計畫的思維。以往,我們被動接受餵養人通報,盡全力完成所
有通報點的母犬絕育,計畫的進度以絕育隻數衡量,時而把「去了多遠」也當作戰果;缺乏放眼完整目標區域、估算比例的概念。試想:若某行政區街頭有一百隻遊蕩母犬,花兩年時間,零星絕育其中二十隻,這行動能有效使浪犬數量下降嗎?剩餘未絕育的八十隻母狗,從容地就再生出二十隻未絕育母狗,將成果完全抵消。反之,若在同行政區,集中半年時間,傾力完成八十隻以上的母犬絕育,短時間內讓未絕育母犬降到二十隻以下,再加上流浪犬面對的種種生存威脅,此區的浪犬數量就有很大機會能持續下降。
如醍醐灌頂,我們發現長期的盲點。於是,協會在成立初期,決定退出當時仍不支持絕育計畫的桃園市,劃定範圍,將「提升北北基絕育比例」當作近程目標。接著的難題是「到底有多少狗在目標行政區內?」所以我們參考文獻,規劃「族群調查/數狗」,利用捉放法原理,概算出絕育計畫前,目標區的遊蕩犬數量及初始絕育比例。絕育行動開跑後,再以地毯式勘點的「家戶訪查」為手段,一步一腳印地滲透地圖各角落,調查野犬、揪出放養犬帶回絕育,穩紮穩打提高地理覆蓋率。最後,在每一行政區接近完成時,不忘計算「絕育比例」確認成果。以上是我們了解第二個關鍵比例後,帶來的莫大改變。
(摘自 2017年 相信動物 年度報告)
浪浪「黑暗年代」的火光
1951 年起,台灣一直是以捕捉撲殺的方式解決流浪動物。幾十年過去,花了無數的人力及稅金殺死了無數動物後,街頭狀況卻未曾好轉。
註:光1999 到2015 年,收容所內死亡及安樂死的數量,有紀錄的便高達123 萬隻。
這個時期的台灣大學,校方也採用相似模式,應付校內浪犬貓問題——聘學生為捕犬工讀生,捕捉校區動物,集中後送公立收容所「處理」。青春與希望洋溢的校園,卻藏著一線殺機,知情的學生大多難以接受。
2007 年,幾名學生應徵捕犬職缺,並向校方提案:以TNR 方式取代原作法,校方欣然同意。一年運作下來,已絕育、知悉性格的穩定個體,取代了原本不斷生育、不停流動的校內流浪動物狀況。新政成效顯著,師生對校內犬貓的抱怨大幅下降,也就此改變了台大流浪動物管理方針。這幾名學生中,包含了後來台大關懷生命社(懷生社)「特務部」 成員,並在九年後成立「相信動物」協會。
註:TNR:Trap、Neuter、Return 的縮寫,即捕捉、絕育、回置原處。TNvR:2013 年台灣出現鼬獾狂犬病案例後,便在TNR 的過程中加入v,即vaccination,施打狂犬病疫苗。
台大狀況穩定後,懷生社開始擴張至校外幫忙。離開校園,發現街頭的挑戰更大。TNR 後的動物,仍難逃被捉進收容所的命運,領出、捕捉、開罰、再領出、再捕捉。志工能量消耗在社會缺乏共識的迴圈裡,看不見盡頭。
註:當時官方不承認TNR,若有TNR 狗入所,抓紮志工只能妥協以領養形式帶出,施打晶片並登記為飼主。後若再R 回街頭便構成法律上的棄養,因此若同一狗再被捕捉,便會開罰。
在那漫長的浪浪「黑暗年代」,盼為弱勢動物發聲倡議,像懷生社這樣的行動,是多的。只是渺小火光有時只能點亮幾條生命、某個社區的一角,運氣不好的也就熄滅了,難以照亮不透光的龐大體制。閃爍的野火,缺陣春風,才燎得起原。
直到2013 年底,《十二夜》上映,內容記錄了彰化員林收容所,收容動物若無人領養便僅剩12 個日夜可活的「現實」。電影的後座力超過台灣動保圈的想像。次年的9 合1 大選,是第一次有多位縣市首長候選人提出明確動保政見,包含「以TNvR取代撲殺」。2015 年初,立法院「咻地」通過公立收容所「零撲殺」條款。
此時,我們接到動保處電話:「兩年後零撲殺正式上路,現在要
開始做TNvR,需要大家協助。」才感覺到,「風起了」。
註:光1999 到2015 年,收容所內死亡及安樂死的數量,有紀錄的便高達123 萬隻。
這個時期的台灣大學,校方也採用相似模式,應付校內浪犬貓問題——聘學生為捕犬工讀生,捕捉校區動物,集中後送公立收容所「處理」。青春與希望洋溢的校園,卻藏著一線殺機,知情的學生大多難以接受。
2007 年,幾名學生應徵捕犬職缺,並向校方提案:以TNR 方式取代原作法,校方欣然同意。一年運作下來,已絕育、知悉性格的穩定個體,取代了原本不斷生育、不停流動的校內流浪動物狀況。新政成效顯著,師生對校內犬貓的抱怨大幅下降,也就此改變了台大流浪動物管理方針。這幾名學生中,包含了後來台大關懷生命社(懷生社)「特務部」 成員,並在九年後成立「相信動物」協會。
註:TNR:Trap、Neuter、Return 的縮寫,即捕捉、絕育、回置原處。TNvR:2013 年台灣出現鼬獾狂犬病案例後,便在TNR 的過程中加入v,即vaccination,施打狂犬病疫苗。
台大狀況穩定後,懷生社開始擴張至校外幫忙。離開校園,發現街頭的挑戰更大。TNR 後的動物,仍難逃被捉進收容所的命運,領出、捕捉、開罰、再領出、再捕捉。志工能量消耗在社會缺乏共識的迴圈裡,看不見盡頭。
註:當時官方不承認TNR,若有TNR 狗入所,抓紮志工只能妥協以領養形式帶出,施打晶片並登記為飼主。後若再R 回街頭便構成法律上的棄養,因此若同一狗再被捕捉,便會開罰。
在那漫長的浪浪「黑暗年代」,盼為弱勢動物發聲倡議,像懷生社這樣的行動,是多的。只是渺小火光有時只能點亮幾條生命、某個社區的一角,運氣不好的也就熄滅了,難以照亮不透光的龐大體制。閃爍的野火,缺陣春風,才燎得起原。
直到2013 年底,《十二夜》上映,內容記錄了彰化員林收容所,收容動物若無人領養便僅剩12 個日夜可活的「現實」。電影的後座力超過台灣動保圈的想像。次年的9 合1 大選,是第一次有多位縣市首長候選人提出明確動保政見,包含「以TNvR取代撲殺」。2015 年初,立法院「咻地」通過公立收容所「零撲殺」條款。
此時,我們接到動保處電話:「兩年後零撲殺正式上路,現在要
開始做TNvR,需要大家協助。」才感覺到,「風起了」。
從「捕捉撲殺」到「零撲殺」
「捕捉撲殺」年代,大部分地方採用「通報捕犬」制。民眾報案後,即使不具名或沒有明確原因,官方捕犬隊也會前往該區執勤,以示回應通報。而這是一種相當粗糙的運作模式。沒有明確指認系統,公家單位到現場後,往往帶回最好抓的動物交差(湊熱鬧的家犬、誤入捕籠的餓貓),而非抓到真的造成問題的動物。民眾的抱怨未解決、官方的處置徒勞、無辜的動物犧牲性命、納稅人的血汗用在失效的結構裡,全盤皆輸。
註:有部分地方,如新北市瑞芳收容所,到2013 年仍有「隨機捕犬」制。
當時,政府以安樂死的方式控管收容所動物量,對於該怎麼從源頭減少入所數量、收容後的送養、照護等面向,都沒有太多琢磨。在「路上不能有流浪動物」的社會藍圖中,每隻在街頭討生活的動物,都只是預計「捕捉撲殺」的對象。他們的名在出生同時,就複寫在死亡筆記本裡。
神展開的「零撲殺」,乍聽下無限美好,卻無疑是個不切實際的政策。台灣有大量的流浪動物,若減量工作不做、「通報捕犬」制度不改、棄養及各種錯誤的養狗形態依在,「零撲殺」只會造成收容所爆量及品質低落,使更多動物受苦,對此我們相當憂慮。但憂心忡忡的我們接著發現,龐大的體制竟慢慢解鎖了。首先,是收容所數據的劇烈變化。根據農委會統計:
2008 年收容所安樂死數量是8 萬多隻, 達收容量的七成。
2009 年安樂死數量更是高達9 萬多隻,達收容量的七成。
但在2008-2009 年有這麼多動物被安樂死的狀況下,送養率卻只有13.7% !
2013 年《十二夜》效應後,送養率才開始提升,2017年甚至達到安樂死率1.7%,領養率82.5% 的夢幻數字!
註:有部分地方,如新北市瑞芳收容所,到2013 年仍有「隨機捕犬」制。
當時,政府以安樂死的方式控管收容所動物量,對於該怎麼從源頭減少入所數量、收容後的送養、照護等面向,都沒有太多琢磨。在「路上不能有流浪動物」的社會藍圖中,每隻在街頭討生活的動物,都只是預計「捕捉撲殺」的對象。他們的名在出生同時,就複寫在死亡筆記本裡。
神展開的「零撲殺」,乍聽下無限美好,卻無疑是個不切實際的政策。台灣有大量的流浪動物,若減量工作不做、「通報捕犬」制度不改、棄養及各種錯誤的養狗形態依在,「零撲殺」只會造成收容所爆量及品質低落,使更多動物受苦,對此我們相當憂慮。但憂心忡忡的我們接著發現,龐大的體制竟慢慢解鎖了。首先,是收容所數據的劇烈變化。根據農委會統計:
2008 年收容所安樂死數量是8 萬多隻, 達收容量的七成。
2009 年安樂死數量更是高達9 萬多隻,達收容量的七成。
但在2008-2009 年有這麼多動物被安樂死的狀況下,送養率卻只有13.7% !
2013 年《十二夜》效應後,送養率才開始提升,2017年甚至達到安樂死率1.7%,領養率82.5% 的夢幻數字!
這些數據並未反映真實,尤其2016 年前,過高的領養率包含了將入所狗大量的轉手給私人狗場等難以追溯的流向,但至少,政府開始重視「數字」要交代得過去。農委會網上公佈的「收容處理情形統計表」也有革新,供檢視的數據變多:2014 年前,官方僅「年公布」收容、安樂死、認領、及所內死亡量,到2015 年改成「月公布」。2017 年2 月後,民眾可在同一網頁查詢到收容所在養量、詳細進出所原因統計,如:不擬續養、釋回原地、民間狗場認養等。
註:官方認領養率的計算方式是(該期間認養數/該期間入所數)x 100%,因此認養率> 100%,才代表收容所內的動物有因認領養而變少。
而「零撲殺」政策帶來最重要的改變是:官方開始正視「源頭」。原來,對公部門來說,「撲殺」這個手段,維持了台灣流浪動物問題處理鏈運作的順暢——接獲通報後前往捕犬,抓到的狗放進收容所,所內超量即撲殺;無論街頭動物數量有沒有受到控制、人犬衝突是否緩減,只要有持續執行便不瀆職。「零撲殺」斷了傳統流浪動物問題處理鏈的後路,官方才願意思考「如何使狗變少」。於是,過往難達共識的絕育提案,忽然變成討論「怎麼合作」,而不是「能不能做」,台北、新北、基隆與我們合作的絕育計畫,也就此展開。
註:官方認領養率的計算方式是(該期間認養數/該期間入所數)x 100%,因此認養率> 100%,才代表收容所內的動物有因認領養而變少。
而「零撲殺」政策帶來最重要的改變是:官方開始正視「源頭」。原來,對公部門來說,「撲殺」這個手段,維持了台灣流浪動物問題處理鏈運作的順暢——接獲通報後前往捕犬,抓到的狗放進收容所,所內超量即撲殺;無論街頭動物數量有沒有受到控制、人犬衝突是否緩減,只要有持續執行便不瀆職。「零撲殺」斷了傳統流浪動物問題處理鏈的後路,官方才願意思考「如何使狗變少」。於是,過往難達共識的絕育提案,忽然變成討論「怎麼合作」,而不是「能不能做」,台北、新北、基隆與我們合作的絕育計畫,也就此展開。
高強度絕育計畫!
處理流浪動物問題的手段有:收容、送養、絕育、飼主責任強化、教育、立法、安樂死等。在人力及資源有限下,什麼是最不能等的?就相信動物觀點,「數量太多」是讓每個環節都窒礙難行的主因,而要解決數量太多這件事,當務之急便是推動「大規模、高比例」的高強度絕育計畫,即相信動物成立初衷。
相較於社團時期使用的「TNvR」一詞,「高強度絕育」更貼近協會作法。懷生社從北市發跡,早期接觸到的來源以「野犬」為多,當時說我們是個在做「TNvR」的社團並沒有問題。協會成立後,足跡擴及整個新北、基隆,接觸了更多地理環境及飼養型態,我們更明白一個全面性的減量計畫該包含哪些環節。與過往行動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以「族群」為著眼點,「科學」為輔,「下降整體數量」為首要目標。鑒於「絕育速度趕上繁殖速度」是關鍵,值勤過程中時而遇見不忍場景,相信動物很少提供超過協會負荷的協助;糞便積到頂的籠養犬、驚慌棄犬、及那些被不當對待下還閃爍著信任的眼神⋯⋯。我們認為要減少這些場景,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集中火力讓族群數量快速下降。當狗不再隨手可得,問題個案及各類衝突將隨之減少,前述各手段落實的可行性及品質也將大幅提升。是資源有限的現況下,相信動物堅持「高強度絕育計畫」的原因。
註:關於各區流浪動物來源比例及相信動物做法演進,請參考「流浪動物問題的第二道學問」一文。
相較於社團時期使用的「TNvR」一詞,「高強度絕育」更貼近協會作法。懷生社從北市發跡,早期接觸到的來源以「野犬」為多,當時說我們是個在做「TNvR」的社團並沒有問題。協會成立後,足跡擴及整個新北、基隆,接觸了更多地理環境及飼養型態,我們更明白一個全面性的減量計畫該包含哪些環節。與過往行動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以「族群」為著眼點,「科學」為輔,「下降整體數量」為首要目標。鑒於「絕育速度趕上繁殖速度」是關鍵,值勤過程中時而遇見不忍場景,相信動物很少提供超過協會負荷的協助;糞便積到頂的籠養犬、驚慌棄犬、及那些被不當對待下還閃爍著信任的眼神⋯⋯。我們認為要減少這些場景,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集中火力讓族群數量快速下降。當狗不再隨手可得,問題個案及各類衝突將隨之減少,前述各手段落實的可行性及品質也將大幅提升。是資源有限的現況下,相信動物堅持「高強度絕育計畫」的原因。
註:關於各區流浪動物來源比例及相信動物做法演進,請參考「流浪動物問題的第二道學問」一文。
現在,就是關鍵!
「零撲殺」帶來危機,也帶來轉機。我們擔心,漫長的60 年,人們慣於漠視動物生死及無所作為,卻期待在 三五年翻盤、看到成效的僥倖心理。我們憂慮,公部門長期對大環境觀察不足、難運轉的體制陋習,會導致決 策依然錯誤,帶來更遺憾的結果。如前文提及,一昧追求數字好看,卻不面對病根,2016 年民雄收容所轉讓動物過程中發生的憾事,就有可能以不同形式不斷上演。因此,在這重要轉捩點,我們更迫切需要推動「高強度絕育計畫」解決問題! 註:2016 年民雄收容所轉讓所內動物至私人狗場的過程中,有47 隻狗因熱衰竭過世。 雖然仍有人不認同《十二夜》帶來的「零撲殺」效應;雖然2017 年末全國動保期末檢討會議上,南投、嘉義、雲林、彰化等四縣都提出,希望修動保法、放寬零撲殺;雖然動保這條路上意見分歧也還有很多難事。相信動物仍期許:零撲殺是一陣帶來破壞與好的重建的颶風。 |